Dietary Therapy


養貓前必須了解的幾件事


黃逸萱

  1. 飲食

    貓咪的食物有很多不同的選擇,貓本身又是嚴格的肉食動物,而牠們身體所需水份,大多是從食物而來。直接喝水,貓並無法完全利用,反而是食物中的水分才能被較好地利用。其實從幼貓到老貓需要的都是高營養、高蛋白、好消化、又富含水份的食物。因此營養完整的生食是最佳選擇,但有時因環境限制,主食罐或是可泡水回水的冷凍乾燥生肉也是一個選擇。如果非得給予飼料,也要固定提供一些副食罐頭補充水份。貓的消化系統雖不是設計來消化植物飲食,少量的植物在飲食中對他們仍有益處。

  2. 情感、物質需求

    每隻貓咪個性都不同,牠們對於情感上的需求自然也不完全一樣。有的貓個性獨立,就算牠最愛的人類是你,牠也不一定會喜歡讓你抱著;有的貓天生愛撒嬌,一天照三頓黏著你都不嫌多。因此最重要的是飼主本身,要去學習了解自家貓咪的個性,並給予適當的尊重,否則都有可能造成貓的緊迫。而緊迫容易造成免疫系統降低,進而觸發各種疾病。

    物質部分的話,則可從環境豐富化著手。貓的本性仍是狩獵者,環境的刺激對被飼養在室內的貓來說十分重要。玩耍、探索、攀爬、摩爪,都是貓咪釋放壓力很好的管道。所以偶爾買個新玩具,或是不同的貓抓板,都是拯救你的腳踝跟沙發的好方法。

    對於老貓來說,由於關節退化,提供階梯讓他們能夠輕鬆舒適的爬到喜歡的沙發、床上,或是邊緣較低的貓砂盆等,都是必須的居家環境改良。這不僅僅是讓貓覺得舒適,較低的貓砂盆可以大大的降低牠在不該排泄的地方解放的可能。

  3. 居家照護技能

    從最簡單的剪指甲、餵藥到遇到疾病需要面對的護理技能,都很有可能是一個貓飼主在飼養貓的某個階段需要學習並瞭解的。除了平時的照護以外,要是貓生病了,即使做了許多檢查不見得讓貓的病情好轉,飼主本身的決心跟耐心才是最重要的決定因素。

    看完病回家後的藥物投餵、皮下輸液、飲食或環境的改善、習慣的養成等等,都是要靠飼主才有可能做到。一隻過胖的貓,如果飼主不去改變餵食習慣,或替他轉換食物,那他將來還是有可能因為肥胖而造成糖尿病或是脂肪肝;一隻嚴重過敏的貓,如果飼主覺得戴頭套很可憐,回家就把它拿下,那貓自己抓傷或舔傷的傷口,則很有可能演發成更嚴重的皮膚問題。有許多嚴重病症,其實都是從小病演化而來的併發症。

  4. 疾病預防和儲蓄

    貓咪沒有健保,如果有什麼突發的狀況,做好準備才不會措手不及。許多營養保健食品,都未經過正確的實驗認證,標榜的療效是否真實都是未知,就算要使用,也要謹慎不要迷信。平時給予營養均衡及利用率較高的食物,貓咪沒壓力的吃飽睡好,免疫力自然提升,就是最基礎的疾病預防。但仍有意外發生的可能,因此平時另外為貓準備一隻儲蓄小豬,在面對意外時,多少也能夠為飼主減低一份壓力。

養貓看似簡單,但其實貓飼主需要比狗飼主更認真去吸收很多知識與技巧。狗被人類訓化的歷史十分悠久,而貓雖然融入了人類的生活,牠本質上還是未完全訓化的生物。牠們在情感上還有物質上所需要的東西也和狗完全不同,不僅僅是在生活層面,醫療上也有許多和犬科不一樣的地方。

Top